xinde

澳门回归之前 访林家骏主教


1999-05-14 15:25:04 作者:张光来 来源:信德网

编按: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将回归祖国怀抱。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大事,举世瞩目,内地有些神长教友建议“信德”增加些澳门教会的报道,以方便大家了解回归中的澳门教会。

今年3月1日,兔年伊始,大地春回,本报张光来神父在澳门教区主教公署采访了林家骏主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林主教给本报读者热情地介绍了澳门教会。

澳门教会的经验对我们的内地教会也颇有启发。今将采访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1999年5月1日

(以下,张神父简称:张;林主教简称:林。)


微信图片_20191211150353.jpg

1999年3月1日,澳门主教公署


张:林主教,很高兴有机会拜访您,谢谢您接受本报的采访,请您首先为本报读者简要介绍一下澳门教会的情况。

林:澳门目前有人口40万,其中两万多教友分布在教区内的六个堂区。本地神父26位,修会神父有30多位,总共50多位神父在澳服务。澳门教区虽小,但教区内各种机构一应俱全,运作正常...


张:您和教区神长教友对日益临近的回归和中央政府的“一国两制”及澳门未来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特区政府是否充满信心?

林:作为一个天主教徒,我们总要首先对天主充满信心!我既然是澳门人,就要扎根澳门,踏踏实实地做澳门社会的一员,和澳门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积极投身澳门社会。为社会的需要做奉献和牺牲,做社会上别人不想做的;尽力提高社会的质量。

当然,我们澳门的神父教友和澳门人民总也没有想过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总也没这样想!我们从来都是中国人!为我们来说,澳门从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面对回归,我们澳门的天主教信友对未来的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一国两制”,以及澳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充满了信心。我想这不成问题。我们希望未来的澳门管理者要有效率,谦虚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继续保持、提高工作与管理效率。这对澳门的未来,将益莫大焉。


张:1997年7月香港回归前,很多人移民、奔走他乡。近年来,您所辖教区内有没有神父和教友因澳门九九回归,而移民他国?

林:据我所知,我们澳门的本地神父没有一个移民者。对教友们要分中国教友和葡萄牙教友来看这问题。首先,对国人包括教友来说,澳门不是一个长久居住之地,因为她太小了,很多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回澳门后连找适合的工作都困难。澳门这块弹丸之地真是太小了。澳门实际上只是中国的一个门口而已,所以,很多人从国内来到澳门,居留一段时间,一般不到二十年就又移民他国了。

澳门有40万人,本地人仅有15万,25万人是来自大陆的同胞。这意味着65%的澳门人来自国内大陆。过去50年间,很多澳门人离开了澳门,但新人又来了;另一些人移民后因在国外难找工作,又回到了澳门。

要知道,1997香港回归后,曾有9万多人又从国外回到了香港。面对99回归,澳门人自由地离开,也自由地回来,充分体现了澳门自由港口的特点。其次,关于混血葡籍人,约有3至5千人离开了澳门。

据统计,1994年全澳门有22000名教友,今天还有19000名。那些离开的多数是葡籍教友,留下的则多数是国人。当然,按官方的数据显示,我们有一万多外籍打工教友。其实,若把那些来来去去的外籍教友也算上,澳门总共还约有2万外来教友。


张:(内地教会对港澳教会奉行彼此尊重和自治的原则。)八十年代,台湾和香港等海外教会曾积极做大陆的桥梁教会;九十年代中期,又担当了大陆教会的姊妹教会角色。今天,面对九九回归,澳门教会准备在未来的岁月中为内地教会担当什么角色呢?

林:从16世纪开始,澳门就是中西方政治、商业、贸易、科技文化和宗教的交汇点。澳门曾是一个中西方的中转站。很多传教士就是通过在澳门学习,然后才进入中国大陆、日本和东方国家。但自从上个世纪以来,澳门已不再是中西方在远东唯一的中转站了。不过,澳门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还一直保持了自己重要的身份和独有的地位。譬如,澳门与毗邻的香港形成了所不同的特点:

香港受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熏陶 英格鲁逊文化的熏陶,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英语系国家关系密切。香港是以科技、商务、资金转移和传媒通讯等作为中西方交流的基础,表现出了其自身的“强大”和“威胁性”特点。

而澳门则深受拉丁文化的影响,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关系密切。不同的人文科学、价值观念、传统道德、文化和宗教学观念等深深渗透于澳门的文化、传统和宗教及人民的生活之中。

显然,澳门的特点是极其“细小”和“对别人从不构成威胁”。这样看来,澳门当然不是一座“大桥梁”了。因为,我们特别小,对任何一个政府和国家,都不会构成什么威胁,别人倒是易于信任我们了。所以,我们的细小真正成了我们的长处。

你可从现代化的都市买到一切,但在澳门你可以发现最传统的文化气息。淳朴的中西文化、人文艺术传统。历史上,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教会都属澳门教区辖下,如今这些教会早已独立,成了真正的天主教地方教会。

关于国内教会,不是我们澳门教会要去内地做什么,而是内地教会若有需要,我们不会袖手旁观,会尽力帮忙。我的印象是,八十年代,大陆教会较自立。希望今日和将来,内地教会不要太依赖外来帮助,自立才是根本。

我们澳门和内地教会都是兄弟姐妹,双方谁有困难,都应讲出来。近年我还请金邦尼修会的神父们来帮助澳门的堂区牧灵工作,我们和内地教会要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张:近年来,从大陆移民到澳门定居者中教友和慕道者多吗?

林:澳门是一个移动的社会,过去25年间,60%至65%的人口来自中国大陆。一般第一代奉教者不多,但其子女多有奉教者。特别年轻人,每年平均约有200人领受洗礼,过去的十年有超过2000多名移民青年领洗入教。


张:当前物质化和世俗主义严重地挑战着现今教会。澳门教会也一定受到冲击。澳门教会是如何面对了这些挑战?

林:澳门虽然处身于现代商业和旅游都市,但其道德文化价值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家庭、国家和道德的观念非常传统,如澳门人的离婚率就较低。以文化教育为例,澳门15座教会学校中,12座接受的是中文教育,只有两座半学校接受的是英文教育。(香港的教会学校十年前正好相反:60所中学中仅有6所接受中文教育,其余都是英文学校。)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西方人文科学和基督信仰的影响为我们的牧灵做了铺垫。我们组织本地和传教修会神父们分别以“族群”来照顾外来移民,包括大陆来的教内外移民。当然,教区内开设了各种牧民辅导和服务机构,以满足当地人的信仰和精神生活需要。


张:透过本报,您想为内地百万教众说点什么?

林:新春刚过,借此机会,我代表澳门教区的神父教友向内地神长教友致意问候。我要说两点:

第一,我们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每个中国人都要有这个胸怀。作为一个教友,更应加一把劲,多为社会、国家和大众做事、服务、做贡献。

第二,以澳门为例,我常常要求这里的神父们注意三个方面。作为一名神父,我们的首要使命是为天主服务,传福音。所以,每位神父应首先拿出1/3的精力和时间为福音传播服务;另外1/3应用于响应社会的要求,与社会和人民同行,同甘共苦;最后1/3应发展好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兴趣优长,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微信图片_20191211150344.jpg

采访结束时,林主教高兴地表示希望能“索阅”“信德”,并勉励本报同仁继续努力,为主、为人、也为社会多做实事。我们本报同仁借此机会再次遥谢林主教的热情接待和鞭策鼓励。

离开主教公署前,林主教特别邀请谢明浩神父和笔者到他的会议室听音乐。主教熟练地打开电子琴罩,兴致勃勃为客人弹奏起一曲曲圣乐,厅内立即荡漾起阵阵阅耳动听的音乐。几曲弹罢,主教仍然精力充沛地告诉笔者,这就是个人天赋或兴趣之一,要发挥,要劳逸结合。

本文标题:澳门回归之前 访林家骏主教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