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清明节:从清明节祭祖看宗教本土化及相互影响


2016-04-05 09:30:00 作者:张光来 来源:光来野声的博客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既是我国传统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又是炎黄子孙祭祖及扫墓的民族节日。这一天或前后若干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大都会为先人扫墓(上坟),或去宗教场所为先人诵经祈福,或在自家祠堂祭奠先人。这种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敦亲睦族的祖先崇拜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孝道文化。因此,清明节是一个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民俗节日。

    历史上,一些宗教曾与源自儒家文化的祖先崇拜发生过激烈冲突。在质疑、冲突和逐渐接纳的过程中,促使宗教重视接纳了儒家的祖先崇拜文化传统,同时宗教也丰富及提升了包括清明祭祖扫墓礼仪在内祖先崇拜文化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对待传统文化祭祖礼仪的态度体现了外来宗教在中国实现本地化的进程。
    以佛教为例,虽然佛教信奉的六道轮回与中国的祖先崇拜观念并不一致,但在经历了抵达中国初期被排斥和拒绝的考验后,为避免冲突,作为外来宗教,佛教随即灵活地调整了策略,不再突出强调双方的不同,进而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包容态度,接纳了传统的祭祖。一如佛教本来主张不杀生,但并不强烈反对社会屠宰动物;佛教规定出家人吃素,但并没严厉要求普通佛教徒也必须吃素那样,是属于同理的宽容策略。佛教采取的宽容适应策略,加快了其中国化进程,获得了在华发展的机遇。

    历史上,发生在中西方旷日持久的“礼仪之争”,导致中国天主教在华本地化进程缓慢。“礼仪之争”的主要问题是“祭祖”和“敬孔”是否涉嫌“崇拜偶像”,这些行为是社会性的还是宗教性的。其实,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在经过细致观察和研究儒家文化传统习俗后,认为中国人的祭祖行为属于一种感恩孝道的行为,不是宗教性的,因此,不必将其定性为偶像崇拜及迷信。可惜,后来教会当局听信了一些来华修会保守者们的建议,分别在1704年、1714年和1742年三次严厉禁止中国神长教友参与祭祖。中国皇朝则以严厉禁教来回应,导致中国天主教会发展及本地化进程停顿。直到1939年教廷传信部公布《中国礼仪敕令》阐明,祭祖不属于宗教性行为,允许神长教友祭祖。此后,全球华人天主教会,还有毗邻的韩国和日本天主教会一并接受了普世教会的统一的规定,使祭祖(及神社敬礼)等问题获得了妥善解决。


越南胡志明市的教友们在向露德圣母奉香的情景。(摄影 韩保禄)

   不过,即使从1939年中国天主教神长教友被允许祭祖后,但由于长期禁止祭祖和近代中国社会对儒家忠孝文化的批判,导致近代中国天主教神长教友在上个世纪中叶前后一时难以习惯祭祖活动。当然来自近代社会层面的影响也不能忽略。


越南胡志明市华人教堂的祭台前上香用的香炉。(摄影:韩保禄)

   近代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反对祭祖敬孔,建国后的“破四旧”及批孔运动都曾殃及清明节祭祖活动,一次次受到批判,甚至一度被废除、禁止过。历史上,清明节很长时期并没有法定假期。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才将4月5日的清明节为国定假日。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07年底,国务院才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今日中国宗教基本上都认同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理念,比如都有为已忘先祖诵经、祈祷、超度、走坟的不同礼仪传统,但祭祖扫墓的日期和时间及地点选择各有不同。

    除了清明节祭祖之外,我国传统上还有三个祭祖节日,即农历新年除夕、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和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土生土长的道教和民间宗教信仰均接受传统上的四大祭祖节日。作为清明祭的主要载体,道教礼仪对祭祖扫墓礼仪的贡献最大。最早实现了中国化的佛教不但不反对清明节祭祖,而且还鼓励信徒清明节不要忘记为先人扫墓祭祖。一般在开斋节(尔德节),中国各地穆斯林在黎明沐浴礼拜后会去墓地“走坟”,缅怀亡者,纪念先祖。每逢亡者忌日,穆斯林和阿訇也会去墓地为亡者上坟,祭奠先人。根据天主教传统,每年11月1日的“诸圣节”纪念已故圣贤,次日(11月2日)的“追思已亡瞻礼”纪念包括自家先人亲朋在内的所有亡者。同时,今日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也有很多神长牧者信友在传统的清明节有祭祖扫墓,追念缅怀先人的习惯。如当天在教堂或者墓地举行感恩祭及追思仪式等。这为地方教会的中国化(本地化)进程非常有意义。


台湾嘉义市圣若瑟堂的列祖列宗之灵位(摄影:韩保禄)

    事实上,近代华人天主教神长教友真正开始祭祖始自20世纪70年代。在于斌枢机的提倡下,1971年台湾天主教会率先开始祭祖礼仪,在教堂设立祖先牌位,在农历新年弥撒祭拜先祖,辅仁大学每年在清明节举行祭天敬祖典礼。这是台湾教会在华人教会内向本地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与此同时,海外华人天主教会陆续开始在堂区设置“中华列祖列宗牌位(灵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清明增加了祭祖礼仪。1974年,台湾地区主教团制订了《天主教祭祖暂行礼规》作为指导。


台湾嘉义教区圣母圣心堂教友列祖列宗灵位。(摄影:韩保禄)

    近代基督新教传入中国之初,和当时的中国天主教会一样曾严厉禁止新教徒祭祖,导致今天中国和韩国等基督新教会还在纠结于是否祭祖的两难之中。历史证明,任何一种宗教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地化的程度,是否能适应本地传统。清明节不应成为让中国基督信徒在风俗上异于中国人的节日。如今上海、北京、广西等地的一些基督新教团体已经开始举行清明节追思礼拜,实际上是在摸索适合中国基督教本地化的途径。若中国广大基督信友能将清明祭祖扫墓和公教的追思已亡瞻礼同等重视,并相互借鉴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教会中国化(本地化)的途径之时,将为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及自身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在今日严重世俗化的中国社会,我国传统的清明祭祖扫墓礼仪活动出现了一些迷信和陋习。相信,通过中国宗教界在清明节重视诵经祈祷、慈善施舍助贫、文明环保祭祀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协助社会及时遏制当今祭祖扫墓活动中过分物质化倾向,消除迷信陋习,赋予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礼仪神圣性,提升民族文化的价值观。

    文章来自:光来野声的博客

    参考:“基督徒清明节追思礼拜有感  ” 载《中国民族报》2016年4月5日 第05版:宗教周刊。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标题:清明节:从清明节祭祖看宗教本土化及相互影响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