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关于“教友”与“基督徒”称谓的点滴思考


2017-12-22 11:11:53 作者:段春生 来源:《信德报》2017年11月12日,41期(总第745期)

    看到有一些神父在对这两个名词热烈讨论,所以我想从历史的角度,针对“教友”和“基督徒”做一个小小的梳理,帮助我们看清,在今天我们是可以用“基督徒”来称呼天主教的。因为,初期耶稣会传教士已经用过了。
    关于基督徒这个名词,早期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早已使用,只不过那时采用音译,不叫“基督徒”,而叫“基利斯当”(Christo, 基督徒)。
    1610年,耶稣会士罗如望(Jean de Rocha,1566-1623)神父译著的《天主圣教启蒙》一书,即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早期传教士如何借“老师问”与“学生答”的方式,传授“基督徒和三位一体”的道理的一幕:
    师:基利斯当(Christo,基督徒)是什么意思?
    学:是心信口认耶稣基利斯多教规的意思。
    师:怎么说是心信口认耶稣基利斯多教规?
    学:做了基利斯当,当不独心内要信,有时口里要认,我是基利斯当,是因此舍身失命,宁死不可不认。
    又,师:三位怎么为一天主?
    学:因为三位都共一体、一能、一知、一善,故三位止为一天主。(《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题那主教文献》册一,页379、389)。
    至于,“教友”一词,出现的比较晚。雍正二年(1724)教难开始后,教友们为了应对外来的压力,私下团聚在一起生活,共同祈祷,以“教友”(教内的朋友)相称呼。据载,1724年,为避清军的逼迫,“湖北襄阳的一些天主教徒于是转进偏远的磨盘山,且买下整片山谷开垦经营”。在1731-1732年,法国耶稣会士胥孟德去那里服务,“他将当地规划成8个教友村,并起名为‘教友谷’”。(参见,康志杰,“湖北磨盘山基督徒移民研究”,《暨南史学》第2辑。)
    由此可知,“教友”这一名称,至少在此一时期,已出现教会历史文献中。显而易见,“教友”这一称呼在特殊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传教士称呼受洗奉教之人,以及奉教之人彼此的称呼。总之,这个传统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
    我以为,为推动当下福传,也不一定非如某些神职人员所说的,要把“教友”改为“基督徒”。让“教友”和“基督徒”这两个名称,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共存也未尝不可。
    就如,外人称呼我们是天主教徒,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身份的时候,也说我们是天主教徒,或者是基督徒,但一般不说我是“教友”,因为教外朋友不懂我们说的“教友”是什么意思。
    鉴于中国天主教四百年的传统,我们应在沿袭和持守固有的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福传的进程。因此,我以为应保留“教友”这个称谓,加强教友们之间的友爱共融与团结和谐,同时也应使用“基督徒”这一名称,以积极进取,努力开拓教会福传的新空间。
    让明末耶稣会传教士所翻译使用的“基利斯当”这一名称,在当下福传的语境中获得新的活力。因为我们都是基督的门徒:“基督徒”,应遵循基督的教导,“彼此间相亲相爱”活出团结友爱的“教友”精神。如此,让具有内向幅度的“教友”与外向发展的“基督徒”,在我们的生命中得以整合,活出崭新的生命。

本文标题:关于“教友”与“基督徒”称谓的点滴思考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