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冀州冯家庄天主堂记


2018-08-13 14:20:22 作者:一支笔 来源:《信德报》2018年7月16日,26期(总第776期)

    上世纪中期,冯家庄村的东南角有一座宏伟的大教堂,钟楼约37米多高,云端矗立着一个十几里地以外都能看到的象征天主教会的十字架。这就是河北冀县(现冀州市)赫赫有名的冯家庄(属徐家庄乡)大教堂,即天主教徒朝拜天主的圣母无染原罪大堂。
    天主堂坐东朝西,飞檐斗拱,堂顶脊行,覆盖在堂顶的流线型蓝色瓦相枕相依,仰俯相乘,从脊顶到堂檐,齐整如鱼鳞,弧线流畅,灿烂华丽。钟楼四面安有长方形紫红色的鱼鳞窗,大堂模仿西方教堂建筑,高大雄伟,式样新颖。堂内设施富丽堂皇,森严肃穆,别具一格,甚是壮观。
    大堂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呈长方形,长30米,宽14米,面阔3间,进深6间,当地人习称18间。大门面西而开,两边各有一个拱形小陪门。正门一般不开,只有瞻礼和重大节日时才开,神父从此进出。南门为男教友进出,北门为女教友进出。
    正门跨前1米,面前外脸,砖雕精美,豪华气派。上端是半圆朝阳造型。正门和两个陪门的上方都有大小不等的装饰性的桃形拱券,顶端是十字架。于此而下,正门两侧雕有清朝康熙皇帝曾御题北京北堂的楹联,上联是:“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下联是:“宣仁宣义聿肇拯济大权衡”。之上是个横向的长方体方池,中间雕有天主堂普遍采用的拉丁文的耶稣圣号,上方又横向镌刻康熙曾御题北京北堂的横联“万有真原”。字体醒目豪放,豁然开朗。再往上就是钟楼了。南陪门上方是若瑟;北陪门上方是圣母。钟楼里挂着一尊铜钟,钟体铸有:“我乃主生,齐来拜主。”清晨教堂钟声一响,据说有时在冀县西城门楼上都能听到。
    大堂正面从整体装饰来看,在高低错落不同的位置,建有大小不等的装饰形的小锥楼,尖端也有大小不等的十字架,他们都恰到好处地填补着建筑整体装饰完美的空白。从文字和图案的设计来看,那肥厚有力的中国书法伴着流利的拉丁文等标记,闪烁着宗教的神秘。“A”和“V”不仅镌刻在天主堂的墙上,而且在教会内也普遍采用。教堂的祭台,神父祝圣的麦面饼,祭礼中使用的铜灯座上,不仅处处可见而且和那别致的希腊文“A”、“Ω”遥相呼应,它把抽象神圣的概念完全形塑出来,扑朔迷离。还有那逼真的花草、珍珠似的串链、栩栩如生的玉白菜,都彰显着万物的生机;特别是那玲珑剔透的累累葡萄在清晰叶脉的衬托下,有的在四周盘桓,有的在雕锓的字画旁镶嵌,还有的在堂檐下吊滴,极尽工艺之能事。


从斑驳的石块上依然能看出昔日教堂的精美工艺

    墙体是砖木石结构,墙基高80公分,宽70公分,墙基隔潮层是用长方形的青石条铺成。墙高7米,墙体宽65公分。墙基、墙体、钟楼建筑通体上下全用白石灰灌浆,即防潮又坚固。墙面青砖白缝,线条粗细匀称,都像画笔描绘一样,新鲜如初建。各处棱角笔直如线,各种形状的砖瓦,按图案或线条有序排列,工艺精湛,让人叫绝。
    大堂内有10根融入中式元素的大红油漆柱子,直径37公分,纵向分两排耸立在青石礅上,形成三廊广厅,中厅较宽,两侧廊稍窄。石礅是方底圆台圆鼓形。方底边长43公分,高7公分;圆台高31公分,底径43公分,上径37公分;圆鼓高15公分(如图),直径与柱子等同。10根柱子安如磐石,巍峨挺立。高擎着顶端若干个卯榫结构的三角形组成的人字形和方格形的宽阔堂顶,彰显着力学的高跨度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堂顶那些横竖有序的方松木,四面刨光后,都用紫红色大漆包裹,与下面大红漆柱子相连,豪华深邃,别有洞天。
    大堂地面是蓝方砖墁地,方砖边长42公分,厚7公分。祭台方砖边长30公分,厚7公分。
    南北两面墙上各有6个二圆心尖拱窗户,安有斑驳的彩色玻璃,内侧挂有白纱帐窗帘,淡雅精致,在阳光的映衬下,五彩缤纷。
    大堂内,西墙侧面有个单人楼梯,向上步入高6米多的一处二层平台,平台上放着个云梯,直通钟楼。最西边的两个柱子上分别挂着一个锡质的圣水池。由西向东,整齐地排列着数行跪凳。跪凳是专为信友念经、祈祷用的,一直排到大堂东边的正祭台前。
    正祭台是东西宽4米且高出地面15公分的台子,台边安有1米高的红色栏杆,顺栏杆上空,挂着个十字架,十字架长2.3米,宽1.8米,上面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栏杆里面中间是大祭台,设有神工架、祭桌、祭品。南边是神父做弥撒时的更衣室,北边是神工楼。神工楼是教徒在此向神父忏悔自己罪过的地方,神父以基督授予他的权柄宽恕忏悔者的罪过。在神工架靠北墙的地方,是个圣井。西边放着讲道桌,专为神父讲圣经、道理之用。正祭台中央垂吊着一尊玻璃的圣体灯,昼夜长明。
    东墙面正中是巨型的圣母无染原罪像,两边有:“人类殊福无二女,卒世童贞第一人”。左侧是若瑟像,两边有:“圣若瑟玉洁冰清,抱耶稣手持玉簪”。右侧是耶稣圣心像,两边有:“我爱人如火似醉,人冷我若冰像铁”。瞻望正中横书四个金黄色大字:“黄金之殿”。
    台阶下沿栏杆外面铺有一排红地毯,教徒在弥撒中一个个跪在地毯上接受神父授面饼,即:领圣体。
    每逢重大节日或瞻礼,整个大堂张灯结彩,东面祭台整个搭起彩棚。晚上堂内点燃若干根蜡烛,如同白昼。各处纵横悬挂着各色各样的刺绣对联、条幅;那耀眼的彩绸,鲜艳夺目,宛如天虹。
    14幅油画是堂内墙壁上主要的装饰品。每处用木框镶制而成。高1.2米,宽0.8米。每个画面似如一个镜头,形象地展示着耶稣在人间不同寻常的历史画面。天主教称这14个画面叫“十四处”,也称“十四处苦路”。14幅油画分别挂在堂内的南墙和北墙上,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除此,堂内墙上还挂有不少宣传教义的油画,画艺娴熟,人物传神。
    教堂外面西侧建有一处小女堂(小学校),北屋两间是教室,专供女孩子在此学习圣经和文化。南屋一大间是厨房。教室内备有风琴等器乐,节日和瞻礼时就抬到大堂里去伴奏。教堂南面有一栋五间北屋瓦房,称神父房,是神父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对面是一排南屋和东屋,教书先生等神职勤杂人员在此居住。再南边是仁慈堂(中等学校)。门向东而开,修女、贞女等人员在此灵修和生活。


支撑教堂柱子的石墩遗落到街头

    据《冀县志》记载和老人们回忆,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冯家庄天主堂被焚毁后,光绪壬寅年(1902年)该村又在原址建起了这座哥特式的天主堂。它比以前那座被焚烧的南北方向的15间教堂更宽大,工艺更精湛。建堂的资金来源,除教会和政府少量拨款外,全是教友们的捐献。大堂建成后,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和几次大地震及历次战乱,依然完好无损,只是1946年教堂的财产被瓜分,教堂和神父房做了粮库;铜钟也被拉到县人委当信号钟了。传说以后辗转落户于北京大钟寺珍藏。1963年冀县发生大洪水,全村房屋成为一片废墟,唯教堂岿然不动。许多人都跑到天主堂里避难。宽大的窗台上挤满了老人和小孩。由此可见这座天主堂不仅工艺精巧壮观,而且布局合理,建筑坚固。
    建筑是一个地区历史文明最具体的结晶。1964年曾于天津美院毕业的贾慧昳,见到冯家庄天主堂的建筑工艺后,连连赞叹,并画下了百年前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966年3月,由于各种原因冯家庄这座天主堂被拆除。但是在那个时代它所呈现的古文化价值和建筑美学价值,以及宗教流过的历史痕迹,至今像发黄的黑白老照片,定格在老年人的记忆里。

本文标题:冀州冯家庄天主堂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