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牧园勤耕 不负福传初心

—— ——访澳门教区刘炎新神父

2016-04-22 13:19:03 来源:《信德报》2016年3月17日,11期(总第669期)

    2014年11月25日周二晚8点30分,在澳门主教座堂堂区会议室,刘炎新神父正在为几位年轻的慕道者上课。虽然已经70高龄了,但堂区每周二、三和六的慕道班,刘神父都会亲自带领年轻人学习。

福传中华梦

    刘炎新是家中8个弟弟妹妹中的长子,自小就培养了一份强烈的责任心。小时候他经常帮忙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们,长大后,他慷慨地回应了主基督的召叫,弃家修道,最终走上了祭台。
    在回忆年少时为何选择了度奉献生活时,他说,对教会的责任感促使他慷慨地回应了基督的召叫,迈出了与众不同的一步。“如今我是教友了,可是中国还有那么多同胞不认识基督,我要去传福音、去修道、去跟随耶稣!”
    少年时期的刘炎新是这样梦想的,成年晋铎后的刘炎新几十年如一日也是这样做的。
    1962年小学毕业后,刘炎新迈进了澳门圣若瑟修院的大门,正式成为了澳门教区的一名备修生,义无反顾地跟随了基督,并在日后走上了漫长的福传之路,实现了小时候的福传中华的梦想。
    1972年12月28日,黎鸿升和刘炎新三位留学葡萄牙的修士经过近10年在澳门本地、香港和葡萄牙的学习之后,一起在澳门花地玛圣母堂从澳门教区载维理主教(1961-1973)手中领受了铎职。从此,刘炎新神父将他整个的生命献给了澳门教会的牧灵福传事业。

扎根服务澳门本地教会

    晋铎伊始,刘炎新新铎先被安排在主教座堂协助本堂服务。1973年他被调往澳门望德圣母堂任副本堂。1979年望德堂何志仁本堂神父被委为教区总务长,刘炎新神父接任望德堂本堂司铎,直至2003年调离。
    刘炎新神父在澳门望德堂服务了30年,那是一个传统上以华人教友为主的堂区。在1960年之前,望德堂主要面向澳门华人教友们,负责华人牧民工作,所以该堂保存着华人教友的优良传统。
    2003年8月15日,望德堂的本堂刘炎新神父被刚刚上任的黎鸿升主教委任为主教座堂主任司铎。从此,刘炎新神父在主教座堂服务至今。
    在近半个世纪的铎职服务中,无论在望德堂还是主教座堂,刘炎新神父始终重视堂区一线的牧灵福传工作,任劳任怨地服务教友和教会及社会,为慕道者和青年人及教友夫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以谦虚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与兄弟堂区、神长教友友好合作。(作者注:但愿刘炎新神父在现代中西文化交汇城市澳门的服务见证和在堂区的牧灵福传经验,以及个人圣召的执着追求为大陆神长教友有所启发。)
    无论在望德堂,还是主教座堂,无论从小的堂区主日学,还是到大的青年人才的培育,刘炎新神父始终重视包括慕道者在内的教友们和堂区牧灵福传,并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
    早在望德堂服务时,刘炎新神父就非常重视教友们的培训活动。“当年澳门教区的培训活动不是太多。记得当刘炎新神父担任澳门教区公教职工青年会神师时,他曾邀请澳门青年教友们来参加两天一夜的‘属灵领袖班生活营’。这样的培训为我们青年人帮助很大,让我们加深了对天主的认识,辨别了奋斗奉献的方向,也教我们如何做好负责人及如何带领别人。”早在望德堂认识了刘炎新神父的黄宝仪老师至今仍充满感恩地回忆昔日的培训活动。
    黄宝仪目前担任澳门主教座堂堂区议会会长兼该堂区主日学导师。从1984年领洗,次年应主教座堂时任本堂黎鸿升神父的邀请,开始中文主日学服务。
    澳门主教座堂原有葡文和中文两个主日学。1980年初期,因在澳门主教座堂工作的国籍司铎患病而导致中文主日学停办。在前任本堂(黎鸿升主教)的重视下,中文主日学在1985年得以恢复。2003年黎鸿升主教接管澳门教区后,在现任本堂刘炎新神父的同样重视和支持下,主教座堂中文主日学继续健康稳步发展。
    在澳门主教座堂中文主日学连续服务了30多年的黄宝仪老师,如数家珍:
    目前,主教座堂主日学约有七、八十名学生,十多位义工。每主日弥撒后,孩子们30分钟吃早餐,然后上课45分钟,休息15分钟。授课地点在学校操场,学生们可以踢足球、打篮球等,主日学活动内容每年每次都不同。此外还有旅行(11月份去黑沙滩烧烤),圣诞节联欢活动,四旬期和复活期灵修活动。
    多年过去后,昔日的主日学小朋友已长大结婚或者到国外工作,只要他们回到澳门,就会带他们的孩子再来主日学学习。大家把主日学当成了自己的家,都不会忘记这个家。堂区内的这种互动联系真好!
    对于慕道者,刘炎新神父一般会亲自带领。一如本文开始描写的场景,作为一名堂区牧人,刘神父非常重视慕道者的培训。
    正是由于刘炎新神父的爱心组织和积极举办,澳门教友们有机会参与了“圣经普及课程”、“教友神学普及课程”以及“两年制教理讲授课程”等。长期培训一般每周需要四个小时,连续两年时间,学员每期40名左右。算起来,刘神父为澳门教友们举办培训已有20多年了。
    从2004-2006两年制教理讲授课程来看,授课教授既有港澳的神父和修女,也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友学者,共计274个课时。两年的科目共有30个,内容相当丰富,为教友们的灵性生活和教会学识是一道道大餐。(详情见网络版)
    刘炎新神父还非常重视青年平信徒人才的培育。比如刘神父和教友们支持的堂区教友梁展熙正在鲁汶大学攻读圣经学博士学位,思颖教友亦正在攻读与教育相关的学位。
    梁展熙大学毕业后,为主基督所吸引,被圣神所感动及带领,进入澳门当地教会大学(原澳门高等校际学院,今澳门圣若瑟大学)修读基督宗教课程。自从他对圣经产生兴趣后,又开始修读圣经学,全身心地投入圣经学研究之中。
    作为本堂神父,刘炎新神父从始至今都理解支持本堂区有志有为的青年教友们的进修学习。早年梁展熙在刘神父的关心和鼓励下,边在澳门教会大学攻读,边为澳门联合堂区通讯《信讯》撰写甲乙丙三年的主日福音释义,如今他的书已经由堂区结集出版。这是澳门教会史上第一本(套)由平信徒撰写出版的福音释义丛书。
    目前,在鲁汶大学的梁展熙教友即使学业繁忙,压力很大,仍然每两周为堂区撰写一篇主日弥撒第一篇读经释义。希望梁弟兄的读经释义新作日后也能付梓。
    地方教会神长教友不但重视平信徒人才的培养,而且还为其提供锻炼和发挥所学知识的机会。这种良性循环值得称道,也值得地方教会的借鉴。

推动多堂区联合出版堂区通讯《信讯》双周刊

    在境外教会,除了全国性或者教区性的报刊之外,有规模的堂区一般都有自己的《堂区通讯》,作为本堂区教友们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
    澳门这个历史名城和旅游城市,居民和教友人口都不是太多,但在历史上著名的教堂却非常多,大都集中在市区。澳门教区有两份周报,中文《晨曦》和中葡英三语的《号角》,主要报导教区和普世教会的新闻。那么,澳门的堂区之间以及堂区教友们之间是如何交流沟通的呢?
    在接任澳门教区主教座堂主任司铎后,刘炎新神父开始推动堂区之间的合作。他首先想到了自己过去长期服务过的望德堂及其神长教友。经过两个堂区本堂神父和教友们的一段时间的积极酝酿和精心筹备,堂区双周刊编委会成立,由两个堂区联合出版的堂区《信讯》双周刊最终于2004年3月创刊面世。
    望德堂本堂罗玉成神父在创刊号献词中这样写到:“联合出版堂区通讯……把天上的讯息,以爱互通传递;把人间的需求,以情感动上天,缔结天人共融。”
    刘炎新神父在《信讯》创刊号的编后语中曾这样总结:“《信讯》双周刊是两个堂区教友们合作出版的堂区通讯,冀藉此把两堂区的近况和活动适时传达给教友,促使他们了解堂区的事务,从而更关心和参与堂区活动。”
    一如刘炎新神父所言,“这是一次新尝试、一个新组合。” 如今不但有主教座堂和望德圣母堂的合作,还有圣安多尼堂和嘉模圣母堂的加盟,四个堂区联合出版《信讯》。
    “刘炎新神父一直非常重视文字福传,他曾在望德堂办过堂区通讯,有办通讯的经验,他的思想很有创意和前瞻性。因此,对于联合堂区通讯,他要求内容要配合时代和社会潮流,想方设法地以最新颖的理念来回应现代人的需要。”《信讯》编委会之一李少芳老师介绍。
    每期《信讯》刊登每个堂区提供的信息,如堂区大事和拟计划举办活动的通知等,同时还有主日读经和福音释义,也翻译教宗的教理讲授和文告等。《信讯》内容既有各类信仰资讯、专题访问、读者来论、圣人传记及填字游戏,还有四个堂区的活动信息和普世教会信息等丰富的内容。以“信传万邦”或“古今读经”为题的读经释义则配合堂区神父们的讲道,协助教友们更深刻地理解每个主日的读经和福音意义。
    《信讯》双周刊为十六开本,一般8页,内容多时临时增页,在服务四个堂区的同时,也面向全澳门堂区,每期印行1200份,免费发送。
    澳门数个堂区联合出版堂区通讯,这是一个创举。在今日大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些大城市堂区,值得学习其合作发展的方法。

澳门教友们的见证:重视平信徒,提供服务平台

    刘炎新神父重视发挥教友们的角色作用,积极为教友们提供服务平台。他曾指导、鼓励和协助教友们成立教友善会,发挥教友个人专长及教友团体的作用。刘炎新神父也关心教友家庭及夫妇生活,协助举办夫妇恳谈活动,并担任了当地教会“夫妇恳谈”的神师。
    “在工作上,刘炎新神父非常信任我们教友,当我们大家有建议和想法时,刘神父都会鼓励、肯定和支持我们去尝试,有时他只给我们指个方向,然后给我们机会去探索。”主教座堂主日学导师李少芳老师这样介绍曾经影响了其人生信仰追求的刘炎新神父。
    李少芳自幼成长在一个教外家庭,1970年开始入读天主教小学和初中。进入初中时,有一位同学带她去望德堂参加过两次慕道讲座,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李少芳有机会认识了刘炎新神父,并受到了刘神父的影响。“刘神父的讲道非常人性化,将天主的道理阐述的非常透彻。当年刘神父的讲道铭刻在了我的心中,至今难以忘怀。”信仰的种子也是在那个时候悄悄埋在了李少芳的心田里。
    参加工作后,李少芳慢慢开始了寻主之旅。经过近一年的慕道学习,1985年4月6日在结婚的前一天,李少芳领洗归依基督,成了教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婚后,李少芳到主教座堂开始了义工服务。《信讯》创刊后,她开始与刘炎新神父和编辑委员会的同事们愉快地合作。同时李少芳和其他教友协助将刘神父的讲道放到了Face book(脸书)上,帮助更多的人可以从其讲道中获得灵性上的益处。
    李少芳多年负责《信讯》双周刊的排版和校对等工作。初期,除了编排和校对工作,她还负责印刷。由于工作量大,又要照顾家庭,李少芳经常是晚上义务加班,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前李少芳的家离主教座堂很远,来往不太方便。后来为了工作上的方便,一家人便搬到了主教座堂附近居住,这样更方便到堂区义务加班。
    目前,在澳门司法警察局社区警务及公共关系处任职的李少芳兼任主教座堂主日学导师、堂区委员会成员、主日弥撒礼仪组成员、《信讯》双周刊编委会成员。
    “在堂区服务,尤其遇到难题时,刘炎新神父不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而是为我们分析和释解问题,然后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决择……我们很多教友们知道刘神父就像是慈父一样细心而又耐心地照顾着每一只天主托付给他的羊。”主教座堂秘书陈嫦秀教友深有感触地介绍。
    陈嫦秀是在1971年认识耶稣而领洗归依基督。之后,其妹妹、妹夫和两儿一女都成为了基督徒。1972年,陈嫦秀在一个讲座上初次认识了刚刚晋铎的刘炎新神父,“在讲座中,刘神父通俗易懂和精辟入理的分析提醒,解开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使我们在一些不解的事上,豁然开朗。刘神父那充满热情的入世讲道让我深受感动,并帮助我向天主打开了心门,同时也打动了很多教友们的心。当时,一些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陈嫦秀这样回忆昔日的相识。
    2002年,陈嫦秀从澳门移民局警员工作岗位上退休。2003年8月15日,应刚刚调任主教座堂的本堂刘炎新神父之邀前来担任堂区秘书至今。
    “非常有幸早年认识了刘炎新神父,今天非常感恩与刘神父一起工作,从他身上我学习了很多灵修经验和人生哲理。”陈嫦秀充满感恩地回忆。
    谈到刘炎新神父重视发挥教友们的作用,信任支持教友们,并提供服务平台时,主教座堂会长黄宝仪教友这样总结性地回忆到刘神父的宽广胸怀:“刘神父都是让我们自己去创新,如组织主日学的教学和孩子们的活动以及堂区活动。他始终给我们自由和空间来发展,从来不反对,总是鼓励和支持我们,给我们提供服务机会和发挥作用的平台。”


刘炎新神父在堂区办公室查阅资料

人物小传

    1944年12月15日(农历11月1日),刘炎新神父出生于广东省江门鹤山。1949年5岁的刘炎新随母亲到澳门与早先抵澳的父亲会合,全家人开始了在澳门的新生活。

    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刘炎新认识了基督,并与父母及全家人一起领洗加入了大公教会。青年时期的刘炎新曾先后在澳门(若瑟修院修读文学)、香港(圣神修院修读哲学)和葡萄牙(法蒂玛教区Leira修院修读神学)修道读书。1972年晋铎后,刘炎新神父开始在堂区牧灵福传第一线默默奉献服务。现任澳门主教座堂主任司铎(2003至今)、澳门圣若瑟中学(一、二、三和六校部)副校长、澳门圣庇护十世音乐学院院长、澳门明爱行政顾问。

本文标题:牧园勤耕 不负福传初心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