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上主喜乐的仆人房志荣神父


2012-10-09 10:16:37 作者:明艳 来源:《信德报》2012年9月20日,34期(总第505期)

    每天傍晚时分,云霞渐渐淡薄,暮色中远山如岱,辅大校园内喧嚣远去,椰树、芭蕉、木棉随着微风轻摆腰肢,一位白发老人身着蓝色布衣,手持念珠,静静地行走于小径……“每天晚饭后都会绕着辅大校园散步,一圈下来50分钟。现在年龄大了不去爬山了,前几年爬山,一千多级台阶呢!”每天边散步边念玫瑰经做省思是老人多年的习惯,他的步子缓慢平稳,时而停下目视远方,空气中湿润的青草香会偶尔让他想起如水墨画一般美丽端庄的故乡安徽贵池,母亲站在苔藓斑驳的青石小路上,柔声唤着“法儿,去教堂呵!”……

天主给的“糖果”

    年近九旬的房志荣神父每每回忆自己的童年,都会想起母亲那轻柔的呼唤。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特别受到母亲的宠爱,总是会依偎在母亲身边。“我还记得,那年我9岁,母亲46岁,我们一同领受了洗礼,打那以后,她经常会叫上她最爱的‘法儿’一起去教堂。”
    “法儿”是房志荣神父的小名。那时,懵懂的小小少年极喜欢凑热闹,哪里人多去哪里,哪里好玩绝不放过。七八岁年纪的小法儿有一天突然被街上一所“大房子”吸引了,那里有人正在给孩子们分发各式各样包装着漂亮彩纸的糖果和一些精致的小画片。因为想要得到糖果,小伙伴们后来常会到“大房子”去,有时那里会有人讲“故事”:“你看,一个聪明人造房子造在石头上,一个糊涂人造在沙滩上……”小法儿对这个造房子的“故事”很是喜欢。“我后来才知道那是基督新教的福音堂,也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听到圣经上的故事。”
    外婆家不远处有座天主教堂,跟先前的那所“大房子”一样,小法儿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里,人们唱着悠扬动听的歌曲,祭台上到处都是鲜艳的花朵,还有精美的蜡烛不断跳动着火苗……之后,他便经常拉着母亲的手到天主堂去学道理听“故事”,母亲在女学,小法儿在男学。一段时间之后,母子俩一起加入了天主教会。
    那时候小法儿聪慧好动,读书、踢球、唱歌样样都在行。母亲出身大户人家,一心想好好栽培自己的儿子,听闻在贵池有个西班牙耶稣会士开办的小修院可以实现这个愿望,于是欣喜地叫来儿子,问:“法儿,想不想去修道?”小法儿天真无邪,想这修道嘛,无非就是去种田、种稻、煮饭什么的,也不错。于是便高兴地背起母亲为他收拾好的行装踏上了追寻耶稣的“道”。房神父感慨,那个时候,一个孩子哪有“圣召”“奉献”这种概念,就这样“傻傻”地与天主初识。不过,倒是应该感谢天主给了母亲一颗有别于旧时妇女没有的心胸,“去修道是母亲的意思,我自己也没想到,在天主的安排下一路走到今天。”


房志荣神父干起农活是把好手
 

初生“牛犊”不怕苦

    进入修院后换了环境,到处都是同龄人,小法儿好动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跟同学一起吹笛子、踢皮球,玩得不亦乐乎,却不大喜欢念书。后来,偶然有几个西班牙神父教拉丁文,小法儿听过一次便迷上了这门古老的语言,并且学得相当不错。念完小修院后转到安徽芜湖的大修院念哲学,期间都是用拉丁文,考试的时候,还考得了最高分。1947年总主教到安庆来访问时问梅主教:“有没有孩子可以送到罗马去念书?”因为八年抗日,一直没有学生到罗马去留学。梅主教马上就想到了小法儿。
    在罗马念了四年书,那个叫作“法儿”的懵懂少年,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已经长成了24岁的英俊青年。因为家乡是耶稣会的传教区,受主教、神父的影响,房志荣产生了加入耶稣会的念头,得到主教允许后,他再次上路,到西班牙撒拉曼卡去初学。
    儿时,房志荣看了许多圣人传记,最喜欢的便是圣达尼老。达尼老家庭富有,父亲是位参议员,虔诚有圣德的他想要弃家修道,却受到父亲及家人的极力反对,甚至写了一封满篇恫吓言语的信给达尼老,扬言将波兰的耶稣会会士全部逐出,并骂儿子“自甘堕落”、“玷辱家声”。达尼老决心不改,于是步行从波兰到罗马,路途遥远而艰辛。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房志荣准备仿效“偶像”,借机修一修自己的耐性和德行,也来个“长途跋涉”,从罗马步行去西班牙。“结果没能实现这个计划,尽管坐着火车去西班牙,但其中的艰苦也出乎意料。”房神父说起这段经历仍唏嘘不已。
    “火车经过露德,本想在露德的山洞前过夜,求圣母,后来实在冷得撑不下去了,还是找了个小旅馆住了一夜。”房神父特别记得,在露德的时候,买了一个小闹钟,每当那个闹钟响的时候就唱“露德圣母”。他把它带到耶稣会的初学院,但初学院有规矩,不许有这些东西,便充了公。说到这里,满头白发的房神父像个孩子一样笑得很开心。

当东方遇到西方

    房志荣神父在外求学多年,环境在变,生活在变,师长朋友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那思乡情、赤子心。
    房神父的家乡安徽历史积淀厚重,文化底蕴很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小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他熟读国学典籍,古诗词信手拈来。伯利斯仁慈圣母传教修女会韦薇修女对房神父评价道,“他保有中国传统的文人风范与情操,却也坚持做学问需要的严谨、独立与某种超然,他以修道者的谦虚、慷慨,奉献他的聪慧、才华,却怡然自得于平凡生活中。”
    房志荣神父历任耶稣会中华省省会长,辅仁大学神学院院长,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益世评论》双周刊社长等重要职务。他与基督教圣经公会结缘甚深,并合作翻译中文圣经。他毕生致力于神学、圣经学与中西经典之研究,以中文讲授并撰述神学,倡导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领悟天主的启示。
    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的房神父,外语同样很令人惊羡: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三种古老语言及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五种现代语言运用流畅娴熟,再加上中文,房神父精通九种语言。说到语言学习,人老心不老的房神父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拉丁语是很多外语的基础,要想在外语上有突破,就要经过拉丁文这条路,“我就是因为小时候拉丁文学得好,受用无穷。我在国内学了西班牙文和英文,在罗马传信大学时读法文书、学意大利语一看就懂;人们都说德语性数格变化多非常难学,可后来当我开始进修德语时才发现,拉丁的文法结构比德文可难多了。”


房志荣神父与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合影

    至今房神父仍保持着多年的习惯,写文章,旧约一定要以希伯来文为据,新约一定要以希腊文实证,并坚持用拉丁文念日课、读圣咏,“中国的神父、修士一定要好好学习拉丁文,这是我们教会的根!”房神父感慨道。
    房志荣神父在台湾服务已近半个世纪,从未离开过讲台。他说,自己非常喜欢用中文教书、写论文、教科书。梵二之后,更是用中文翻译了很多经典书籍。他的东南亚学生能用英文、中文在期刊发表各种神学、圣经、教会史研究等论文,这让他心里非常高兴,“取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亦是他最大的喜乐。
    让房神父感到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潜心研究圣经的人还是不够多。他鼓励年轻人一定要学习圣经,在看重圣言方面下工夫,用“心”聆听天主说了什么,“没有所谓的学不会,看不懂,记不住;把‘心’放在其中一定可以学好”。为了更加直观地帮助神长教友学习圣经,房神父举了个例子说明:
    若望福音中讲“水”,从第二章开始,水变酒;第三章与尼苛德摩谈话又是“水”,人除非经过水和圣神重生,否则不能见到天主的国;第四章又是讲水,跟撒玛黎雅妇女谈话:谁喝了这个井的水还会渴,我给他的水叫他绝不会再渴,又是“水”;第五章又是在水池旁边;第六章在葛法翁那里,显了增饼的奇迹,行走于“水”上;第七章帐棚节最后一天,耶稣站在高高的地方跟人们说“我这里有水,谁渴了便来喝”;第八章到第十九章,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兵士用长枪刺透他的肋旁,流出了血和水。抓住“水”这根线,就能将全部福音串记起来。其他内容也是一样的道理,“稍加用心,圣经的内容很容易就记住了。天主圣言记得多了慢慢就能把整部圣经融会贯通!就自然会得出关于人生的答案!”

通往天堂的旅程

    耶稣会中华省前会长刘家正曾写到:“若把会士的集体生命比作银河,在那无边无际天主圣爱的长河里,繁星点点,房神父该是其中一颗明亮的星星,一如其名‘志荣’,闪烁着救主的光明,引领人们走向永恒的世界。”
    房志荣神父从孩童时代被天主所赐的“糖果”所吸引,迈出追寻的脚步不再停歇。他曾六次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两次到土耳其追寻圣保禄的福传足迹。1961年,房神父首次赴耶路撒冷进行考古,一呆就是四个月,在这期间,他沿着耶稣当年的足迹重走圣地,体味当地的风俗人情及耶稣生长、传教、受苦受难的各种经历……工作过程虽然辛苦,却让他有了颇多感受。房神父产生了帮助更多的人有机会分享这种经历的想法,于是,1981年、1991年、1996年、2001年,在房神父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神父、修士、修女、教友成为“幸运儿”,先后到圣地朝圣、交流,造访当地高等学府及教会神职。2004年,年逾古稀的房神父仍然不辞辛苦地给教友们当“导游”,带着大家在圣地爬山涉水,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你把天主放在第一位,愿意把他这么好的一份爱与人分享,你就不会觉得自己力不从心,反而会满心喜乐。”
    生活中的房神父是个知足常乐的人,并且时时充满了对天主的感恩。“我1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后来小小年纪便离开母亲在外求学,可是我得到的爱却一点儿都不少。”他特别是对两位异国“母亲”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一位是他晋铎时在西班牙认识的母亲Dna Encarnacion,她说:“你现在要做神父了,你的母亲恰好在你做神父以前过世,不过我愿意做你的妈妈,你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你面前就是你的母亲。”她自己并不富裕,仍然送给他一条领带、一块精致的表。
    另一位是他在德国求学时认识的母亲,她是慕尼黑前任副市长的夫人,她对房神父给予了无私的关怀,生活上事无巨细地照料他。一提到需要什么,她马上就买来,像很多的书、照相机、投影机等等。“她过世前剩下不少的钱,都留在德国的账房里给我用来买书。一直到现在,还用利息所得给我订了八种杂志。”从1958年赴德国留学,到1991年这位德国“母亲”去世,30多年的时间房神父与这位德国“母亲”,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联系。房神父回忆说,这位母亲十分让人尊敬,她自己能省则省,对教会的事从不吝惜。
    现在,已经荣休的房志荣神父“无官一身轻”,每天祈祷、读书、写作,给学生修改论文,乐此不疲。有时,看到年轻人一起运动或辩论,他会用习惯的口头禅道句“真了不起”,他总是看到旁人的优点和美善,而且给予赞赏。
    房神父乐观豁达,他感恩天主给予的丰盛生命和历炼,“我的一切都是天主给的,因此,我真心愿意分享给他人。” 

本文标题:上主喜乐的仆人房志荣神父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