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乔托笔下的圣方济各


2013-05-27 10:59:49 作者:仲离 来源:《信德报》2013年5月16日,18期(总第535期)

    新任的教宗号为方济各,就源于这位亚西西的圣方济各。
    圣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i,1181-1226)是西方动物和自然环境保护组织的创始人。他出身富裕商人家庭,后来脱离世俗,模仿基督耶稣,靠布施行乞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他认为世界由完美的天主创造出来,人类与野兽都应赞美天主,而人类作为天主的造物,有责任保护和享受自然。
    圣方济各向小鸟们的布道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一天在去布道的途中,圣方济各看到路两边的树上有很多小鸟,于是他对同伴说:“你们等一下,我要去为鸟姊妹们做祈祷。”于是他这样向小鸟们宣讲福音:“我的鸟姊妹,你们受助于天主太多,你们一定要随时随地感谢天主。为了他给你们在天空自由飞翔,为了他给你们衣裳羽毛,你们不用耕种或收割,天主就喂养你们,给你们河流和泉水止渴,给你们山谷遮荫,给你们高树筑巢。你们不用缝纫或编织,天主就帮你和你的后代制好了衣服。因为天主如此爱你们,他对你们满是恩惠。因此,永远要赞美天主。”小鸟们被他的声音吸引,全都围绕着他静静听讲。14世纪末,一个无名氏编撰的《小花》里记载了这个故事。而在此之前,乔托(1267-1337)一定听说过这个传说。所以他在圣方济各大教堂上院内绘制的壁画 “圣方济一生”,就有《向小鸟布道》(1297-1299)。这些壁画描绘了圣方济各生平中各种圣迹与传说,也被视为他早期的代表作。
    乔托笔下的宗教人物和风景,显示出与当时流行的拜占庭风格不同的画风,它们更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画面捕捉了这样一个瞬间:圣方济各正向一群等候着的小鸟布道,他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然而平静;张开的双手,在构图中最为明显,却将人物内心那种真诚的、平静而柔和的声音表现出来。这恰与他身边那位教士的神态形成对比,那位教士惊讶地举着双手,张大了眼睛和嘴巴,人们似乎已能听见被他抑压在嗓子眼儿间讶异的尖叫。人物的表现立体而自然,他们各具感觉与表情。人是有感情的,会惊惧、会欢喜,有分辨与成见之心,圣徒也不例外,而只有圣人如圣方济各者才会对鸟兽一视同仁。这是黑暗与专制下的中世纪难得的一种人道与人性之光,当人放弃了自我的优越感,放弃高于动物或其他生灵感时,才能与其他生灵沟通。
    乔托这里表现的也许不只是圣方济各的事迹,他画的也许是一种体验或信仰。因为正是这种人道与人性之光,开启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扇窗。起初,光是那么弱,在乔托生活的年代,那仿佛只是从窗缝射进的一道微光,精细微妙,几乎看得见漂浮在空气中旋转着的或静止的尘埃。当这道光越开越大越来越强,人们终于看到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就是那些大主教们也得让他们三分。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光,这幅画中有风景的背景,空间表现上具有一定的透视感,这是一种朦胧的,人对环境与自然的自发性的省视空间。写实风格的艺术,如果没有作家对所表现事物的心灵的观感和透视,没有对人性与生灵之间关系的思考,那么写出来的,便没有生命感,便无趣。有了画家的眼睛和思考,那画中的景象才变得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透过他的技法和读者的眼,互相交流交融,大概就形成人们所说的感染力。(来源:中国商报收藏)


    作者简介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 1266年-1336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 (Ambrogiotto) 或Angelo (Angiolotto)的缩写。
    乔托曾在佛罗伦萨、罗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兰、波伦亚、比萨、维罗纳、费拉拉等地制作壁画。他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从1305年至1308年,乔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7幅连环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所有壁画至今保存完好,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座教堂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宝库之一。在阿累那教堂众多的壁画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最有名的杰作。1334年6月,乔托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当年,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授予他“艺术大师”称号。乔托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托的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本文标题:乔托笔下的圣方济各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