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中国天主教三所大学之一———辅仁大学


2006-04-05 09:01:26 作者:孔贤明 来源:信德报(第261期)

起源

    曾尽倾家私,创办震旦大学的中国著名天主教人士马相伯与天主教知识分子英敛之,于1912年7月上书教宗庇护十世首倡在北京创办教会大学。


辅仁大学教学楼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局势不稳定,上书暂被搁置。1913年,有感于教会中青年不重视学习,学识水准较低,正在休养的英敛之教友率先兴办了一个小型学校。次年,英敛之创设于北京西郊香山静宜园,他以《论语·颜渊》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说为学校定名“辅仁社”———辅仁大学前身。招收青年教友,授以经史百家之学。1918年,因经济困难及英敛之离任之故,辅仁社停办。

大学微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久,教廷派本笃第三会会士美国司铎奥图尔来华视察。英敛之重提建立天主教大学事,建议被教廷批准。之后,教宗亲自捐款意币10万元。1922年12月,罗马教廷传信部部长王劳松转谕委托美国本笃会在华创办公教大学。1924年,本笃会委派宾西法尼亚圣文森学院院长、主教司泰(Aurelius Stehle)来华具体负责中国天主教大学筹办工作。1925年3月,以教廷拨款10万元意币和美国密尔瓦基天主教妇女会及个人捐助共20万美元,即以16万元购得清室皇族载涛的贝勒府为校址。地址在北京西城区定阜街1号。占地60余亩,有房屋400余间。为了保证大学初起时的质量,学校决定先成立国学专修科。仍沿袭英敛之在香山开办的辅仁社之名,由英敛之担任社长。此为重办辅仁社,又名国学专修科。另有史学家陈垣、李泰棻、地理学家张蔚西、前清进士郭家声等任教。是年秋招收学生23人为升入大学的预备,全部由各教区选送。主要学习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兼学英文、数学等课程。学校开学不久,英敛之于1926年1月10日病逝,临终前将学校托咐给教育部次长陈垣,经辛苦努力,从聘请教师、购买图书、仪器等,仅一年就使学校基本具备高等学府的规模。
    学校于1927年以辅仁大学之名备案,并招收本科生。辅仁社原有的23名学生经考试后分别插班各年级。同时招考新生,录取学生63人。同年9月26日,大学部举行开学典礼,奥图尔博士为校长,陈垣任副校长,学校名称改为“公教大学辅仁社”,不久在立案时又改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简称辅仁大学)。由于早期的辅仁经历了由辅仁社向辅仁大学的转变,因此关于辅仁大学正式成立的历史,人们看法不一,有的以1925年辅仁社开始招收预科班为起点,也有人认为辅仁大学的正式成立是在1927年。
    大学初开时,仅设有中文、英文、历史、哲学4个系,到1929年,改文科为文学院,并增设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实行预科三年制,本科四年制,并改组董事会,聘请马相伯、张继、胡适、陈垣、沈兼士、傅增湘为董事,向中国政府教育部呈请案,以陈垣为校长。设有11个学系,另有医学先修科及美术专修科。1929年,辅仁大学停办预科,改办设高、初、中的附属男子中学,校址在载涛贝勒府,由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兼校长。1950年由政府接办,改名国立辅仁大学附属中学。1951年又改名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1929年11月辅仁举行新校舍兴建典礼,全部工程耗资60余万元,1930年9月竣工,以新校舍为大学部,原校舍作附属男子中学校舍,另在太平仓购地建筑,开办女子中学。学校当时已具有综合性大学的规模,建立起包括大学部、高中部、初中部为一体的总结构。
    1933年美、德两国的圣言会接管辅仁。此时是学校发展的鼎盛时期。已有学生600人,为满足学生需求,又新建宿舍、理化教室、扩大操场,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文、理两科研究所也先后成立。并于是年开始正式招生。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国立大学纷纷迁往内地。由于德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唯有辅仁大学继续开办,并一直到抗战胜利。由于辅仁大学是北方沦陷区唯一一所不挂日本国旗、不用日本教材的学校,也是唯一一所为国民政府所承认的高等学府。因此,不少学者、教授、热血青年,均以辅仁为首选学校。由此,学生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
    达于1937年,辅仁大学10年间一直只对男生开放,这种传统于1938年打破,开始在文学院、教育学院各系和理学院数学系招收一年级女生。第二年理学院各系也全部对女生开放。辅仁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员工及学生增值甚佳。1945年,抗战胜利时,已有4个学院,设15个学系。1947学年度,有教授43人,副教授17人,讲师93人,助教57人,在校学生2383人,中文图书13万册。辅仁大学在界定办学宗旨时的规定:介绍世界最新科学,发展中国固有文化。辅仁的管理者也很重视教学质量,在聘任教师方面,专才、通才兼收,中西学问并重,教师中一专多能者众多。
    辅仁大学更注重学术研究工作,学校成立的第二年就创办了学术性刊物《辅仁学志》,在学术界极有影响。1948年,辅仁大学的另一刊物是以英、法、德文的《华裔学志》在国外出版发行,专门刊登研究中国古籍的文章。
    除了刊物之外,辅仁还版了一些学术著作的单行本。陈垣的励耘书屋抄本《名理探》、《明季滇黔佛教考》、《旧五代史旧本发覆》、《吴渔山先生年谱》,张星烺的《中西交通史资料汇编》等等都是以这种方式出版的。辅大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一所重要高等学府,辅仁的学术出版事业,无疑刺激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辅仁从国学教育、国学研究到成果的出版,形成了一个合理的体系,它的持续的努力奠定了辅仁在国学领域的地位。

结局


现在的辅仁大学

    中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政府正式管理辅仁大学,使辅仁成为政府接管的教会学校之一。1952年政府对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正式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合并,从此辅仁大学作为一所独立大学在大陆上已不复存在。1960年,该校以“台湾辅仁大学”的名义在台湾恢复,校址设于台北县新庄镇。1963年正式成立大学部,陆续设立文、理、法、商、外国语文、管理、艺术等7所学院,连同夜间部共44个学系,16个研究所,现在有学生1.2万余人,使原辅仁仍不失旧颜。

本文标题:中国天主教三所大学之一———辅仁大学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