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试析抗日战争前伊斯兰教报刊蓬勃发展的社会动因
2014-11-05

《月华》1932年1月25日出版的4卷7期又发表了《国难期间伊斯兰人应有的呼声》,文章写道:中国自东北事变以后,已至国人存亡立决心之时,我们为伸张正义,为保护自己的生命,不能不协力灭此惨害人类的倭奴,倭奴灭

抗战期间一个英国小妇人保护中国孤儿的故事
2021-03-19

“它是一个对外国人开放的国家,那里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文章下面还有一个招收志愿传教者的小帖子,上面清楚地写着“你来吗?”1949年重返英国的艾伟德曾这样回忆,“这是把我带到中国的开始。”

张西平: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2012-02-14

[47]礼仪之争后天主教更是后退百里,开始走向一个不与中国文化相融之路;鸦片战争后耶教更是依西洋诸国之武力再度入华,国人仇教在自然之中。呜呼!

文摘:英国女传教士在山西
2013-04-02

1900年,义和团运动开始后,国人与在华的西方人矛盾激化,义和团提出灭洋口号,西方人受到威胁。

礼仪本地化---浅谈教会礼仪本地化必要性和方法
2015-05-19

一.前言传统来讲,中国一直被称作礼仪之邦.这说明中国文化是以礼仪为中心的文化(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文化特征).很早时候,中国就建立了各种与神明,生者和死者有关的礼仪.礼仪的影响遍及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学习和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讲

梵二文献研习会分享交流
2012-07-02

我们经常听到说中国人有钱了,知识水平高了,却仍然不能解决心灵空虚的问题,满足不了心灵的渴求。我很关注有关报道,现在经常有媒体报道说,各地的有的大学生自杀,甚至大学的教授自杀。

山西开教宗徒高一志神父事略
2005-06-06

韩爌曾说:“宗教之正者莫若天主教,为祖国利益,愿国人皆信奉之。”他全力支持神父们传教,并劝该城的士大夫及家人都信奉天主教。

以三个基督徒群体特征看当今中国教会
2012-02-23

一方面,这表明既是基督教的同时也吸引国人心灵的神学思想尚未系统确立,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符合基督精神、契合中国国情的神学主张尚未深入到每个信徒的心里,并表现在行为上。

耶稣,牧者的楷模
2019-05-21

事实上,教会正是如此这样地带着这份使命走向外邦人,走向异国人,基督教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经验中,逐渐地明白,向外邦人传布基督的福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更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三:梦与冥界
2022-11-29

国人对史威登堡知之甚少,且十分陌生。但大英及大美百科全书,都有介绍他的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