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信仰创造奇迹


2010-11-15 10:15:58 作者:曾敏 来源:《信德报》2010年11月1日,31期(总第426期)

    我认识老教友蒋桂香——一个年近90岁的河南籍老人,花白的头发,从满布皱纹的额头,似乎可读出她饱经风霜的人生。
    1920年,河南浚县一个平凡的农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在她7岁时经历了那时中国女性都要经历的痛苦——缠脚,从此,她身上留下了封建社会的烙印——三寸金连;19岁时又按当地“大媳妇小女婿”的习俗,嫁给了比她小4岁的农村有志青年方志杰。方家是世代天主教家庭,她过门后,神父给她付了洗,又补行了婚配圣事。
    两年后,燃起抗日烽火,热血少年方志杰参加了抗日,凭着他的聪明睿智和在教会学校打下的文化功底,几年间就被提升为义勇军军长。1949年国民党撤退时,他听父母的命,没有坐飞机去台湾,又回到家乡。不久,河南解放,他成了“反革命”,在风声鹤唳中,他只身到宝鸡谋生。一年后,弟弟把蒋桂香和4岁的儿子送到宝鸡,一家人借住在河南老乡的半间草房里。1952年秋季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草房被风刮倒,大梁的一头压在桌子上,正好从二人头上经过,另一头压死了隔壁一个卖油条的老人。
    这件事,使年轻的蒋桂香的信仰得到升华,她找到宝鸡南关教堂,并常在主日去教堂参与弥撒。
    1958年的一天,全家人日夜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方志杰以历史反革命罪被捕。这时,她已有四个孩子,大的12岁,最小的还不足岁。今后的日子咋过?她哭哑了嗓子,每日以泪洗面。一个主日天,她按习惯去教堂望弥撒,领圣体后忽然觉得心中异常平安,她明白了:丈夫是个好人,有一天一定会回来的。她一定要鼓起勇气活下去。
    沙石厂上班的她,每天站着筛沙,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她手快,干活不惜力气,评的工资最高,一家人的生活勉强维持下来。
    1960年,在全国大多数人挨饿的日子里,她又面临了新的挑战:两个十几岁的男孩正能吃饭,她的活儿重,饭量很大,偏偏这时方志杰在兰州上班的妹妹也来投靠她。她考虑了一夜,决定带旧衣服到秦岭深处的山村换粮食,恰好邻居们也有这个打算,于是她毅然带着两岁的女儿与其他两位妇女结伴同行。
    两个邻居嫌她走得慢,还带着孩子,到岔路口就加紧前行把她甩脱了。
    她眼里含着泪水,心里不断求圣母助佑,终于在一个农家用一包袱衣服换了粮食和土豆,这个好心的人家又给她介绍了山坳后的另一家。她把粮食、土豆寄放在秦岭火车站一个河南老乡家里,又上了一趟山,用另一包袱衣服换了一袋粮食。傍晚下山时河水暴涨,她坐在河边正发愁,来了两位扛着木板的解放军,搭了便桥,也把她搀过河,还帮她把粮食扛到火车站。在秦岭车站的候车室,她遇到了一起出来的两位邻居,看见她换的粮食和土豆,又羞又奇,问她是怎么换到粮食的,因为她俩一件衣服也没换出去,一个邻居还被狗咬伤了腿。她自豪地回答:“我信的主保佑了我。”
    1970年,因她是反革命家属被从沙石厂下放,断了生活来源,她没有气馁,找到居委会,揽到了早晚扫马路的差事,其他时间到仪表厂装瓶子,晚上灯下轧鞋垫,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1975年,获得大赦后的方志杰终于回到宝鸡并安置在皮件厂上班。夫妻二人感慨万千,齐声赞美天主。
    这两位宝鸡有名的热心教友,虽至耄耋之年,仍积极投身于福传,蒋桂香去世前,曾引导7人领洗进教。
    蒋桂香——一个平凡的目不识丁的中国女性,信仰给予她奋进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在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中,勇敢地克服了危难、艰苦,顽强生存,用一双小脚走过了崎岖卓绝的人生之路。
    可以说,这,就是信仰所创造的奇迹。

本文标题:信仰创造奇迹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