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大灾难的启示


2011-03-25 13:59:46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网

    2月22日的新西兰地震后不久,我国云南盈江和日本东北部也于3月10日、11日相继发生了强烈地震,特别是日本地震更是百年不遇,随之而来的海啸所造成的危害空前惨重。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警察厅23日发布的最新消息说:截至当地时间23日上午9时,因大地震和海啸遇难的人数已增加到9301人,登记在册的失踪人数为13786人,两者合计为23087人。另外还有超过2万人至今下落不明。加之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更使人提心吊胆恐慌万分。

    在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海啸视频看,许多雄伟高大的建筑物以及轮船、火车、汽车在异常猛烈的波涛巨浪中似乎是随风飘荡的泡沫垃圾,几代人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顷刻便荡然无存,满怀憧憬的鲜活生命瞬间便突然结束,其满目疮痍凄惨万状的场面真让人欲哭无泪……

    在为饱受灾难折磨的兄弟姊妹祈祷的同时,我们尤当激发关爱救助真情,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看到希望,好能在大家的支援鼓舞下重建家园。

    灾难的确让人望而生畏、痛苦不堪,但也有“警示作用”。因为人在习以为常的优越处境中往往会“麻痹大意”、“忘乎所以”,认为自己的平安顺利乃是理所当然,因此也不懂得珍惜和感恩,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享受而不顾及别人。可一旦陷入灾难,人就立刻会看清生命的脆弱和物质世界的变幻莫测,过分的贪婪、疯狂的占有、以及人为的辉煌顷刻即会化为乌有,那又何必为滚滚红尘中的“枯枝败叶”而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呢?

    事实证明,人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总是一筹莫展、微不足道,但人却能因着自身的痛苦经历,总结相应的补救方法,进而将其转变为文明和进步的积累。

    由相关资料看,日本正因为地震频繁,所以在建筑过程中特别强调防震措施,且常期对国民进行“防震训练”,并让他们常怀“忧患意识”、“末日情结”,常常抱着“如果灾难明天就来临”的危机感而生活工作,这和教会的“日备善终”、“时时准备死亡”何其相似!他们认为“一次灾难就是一次警示”,“灾难也许就在下一秒”,只有常常抱着这种心态,才不至于真的等到灾难降临时而不知所措。面对无法抗拒的天灾,只有将对人、对事的责任尽到最大,剩下非人力所能为的事情,最后才交给上天,交给命运。这种国民心态让他们在大灾难面前也能保持尊严,保持从容与理性。
   
    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注意并报道了地震中的日本“社会有序”现象。城市秩序井然,市民生活未出现巨大恐慌,日本国民在震时处变不惊,避险中的人群自觉排队,依次解决衣食、住宿、通讯、交通之需,依然照顾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照顾公共秩序和公共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在福岛核电站排险的50名员工,20名竟是志愿者,其中一位59岁老员工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更多人的安全。这位员工还有半年就退休,本可以拿上高额退休金,养老归田,但他表示“是使命感让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妻子也发短讯表示支持,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义勇确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信德告诉我们,灾难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都是人类共同的伤痛,都值得同情、怜悯,都应积极主动展开爱心援救,借以体现“人类”、“家庭”、“地球村”、“世界共同体”、“基督奥身”这些词汇的内涵与意义,不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如日本灾区本新潟教区秘书长大泷光一神父所说的:“虽然灾难是一个不幸,但它也是产生爱心的契机。我们的灵魂能与别人的痛苦感应。有谁痛哭,我们就陪谁痛哭,想尽办法帮助此人,无论能否解决问题。到时我们才能互相成为耶稣所说的‘邻舍’。能得到邻舍的并不是宗教精英,而是一个心地善良的撒玛黎雅人。”(路10)“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使我们再次牢记,人的生命永远在天主的手中、是天主赐予的恩宠。此外,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敦促我们在此四旬期之际落实爱的见证”。 “海啸让我们牢记生命的脆弱。正在善度四旬期的日本天主教会,将竭尽全力开展团结互助、援助灾民的工作”。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突如其来的灾难固然可以带来惨不忍睹的状况和暗淡无光的生活,但逆境中人性所散发的光辉也总能带给我们光明,带给我们生存的动力和生活的希望。在近年来所遭受的一系列灾难中,人性播撒的温暖,总会让身处灾难悲情中的人们不再冰冷和绝望。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虽然脆弱,但熠熠生辉的人性往往赋予人类一份勇于面对的坚强,人性的光辉往往可以激发出无与伦比的勇气以克服困难,也迸发出不可估量的爱心和力量以守望相助。

    通过灾难,我们更珍惜生命,并为自己能够继续活着而不断感恩,同时还要牢记圣训,善用主恩,随时随地准备离开人世旅程而到达永远的天乡。

本文标题:大灾难的启示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