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甘肃:沙尘暴减少,教会协助农民终有收成


2012-05-26 08:26:49 来源:天亚社

   【天亚社中国兰州讯】中国西北甘肃近几年受频繁的沙尘暴影响,农民都为农作物严重失收而愁眉不展,但在各方齐心植树造林的努力下,今年他们终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兰州教区社会服务中心主任王喜奎神父对天亚社说,甘肃农民的生活主要靠植物收成,约四、五年前因为沙尘暴变得频繁,农作物很容易被风沙掩埋了。
    他说:“如果沙尘暴严重,农民就颗粒无收,生活都成问题。而沙尘暴带来的风沙走石也影响出行及各种活动。”
    兰州教区覆蓋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农民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
   服务中心职员高杰说,这里气候冷的时间长,春天到的时间晚,有几年小麦、玉米刚冒芽,就被沙尘毁坏了。
    然而,王神父观察到,自去年开始沙尘暴的次数有所减少,到今年几乎减少了一半,“腾格里沙漠附近的古浪县的麦田也越来越保得住了”。
    腾格里沙漠跨越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三个省区,总面积约四万二千七百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沙漠。
    甘肃省政府的统计也确认天气的改善。报告指出,今年三月,甘肃祇有敦煌和肃北两站出现沙尘暴天气,较常年同期减少十五次;累计出现卅二次扬沙天气,较常年同期减少五十九次,为近五年来最少。
    王神父相信,天气的改善与近年不同单位努力在沙漠边缘植树造林有关。
    四月下旬,王神父带同三十名大学生及近一百八十位村民分别在该地植树、防风槽和做其他农活十天及一个月,希望“为土地添加更多绿州,为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地球家园奉献力量”。
    他们种植了二万多株枣树、一千多棵新疆杨树、一千多棵核桃及一千多棵杏树等等,覆盖沙漠面积逾二十万平方米。
    服务中心在前年和去年都发动中学生植树,今年是首次招募大学生参与活动。
    除了植树,王神父平常也会与本地农民和教友讲解沙漠化、沙尘暴的问题,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他说,这次活动也向大学生讲解,目的是给青年上一堂生动的智育课,为他们也是锻炼的好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难,环境保护的重要。
    喜欢劳动的王神父说:“这些大学生大多是书呆子,又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甚么,哪里知道生活在该地区的农民有多苦多累。他们在事后还分享说:‘该地区太荒凉了,不是人生存的地方。’”
    首次植树的高杰种了七十六颗树,体会到农民的生活艰苦。他说:“看到那片荒漠和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心中觉得愧疚。”
    这位廿六岁青年说:“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很多事不用我去多想就能解决,可是那边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喝口水都要花心思,这让我觉得自己真的是浸在蜂蜜里长大的!”
    大学生参加者张奥的父母原是农民,所以深知务农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如何受自然灾害影响。“小时候,虽不知道甚么是沙尘暴,但是亲身经历过,最严重的时候是整个天空黄色一片。”
    这位廿一岁教友说,那时候由于经常失收,父母有时也因收入低而吵架。
    首次参加植树的张奥不讳言以前环保意识不强,所以也不会特别去植树或实践环保。从活动中,他观察到农民不太关注子女的教育,故建议他们应先送孩子去上学,学习包括农业等知识,让子女学有所成后,帮助改善生计。
    当地农民陈龙对天亚社说,他们是从山区搬迁到古浪县,因为在山里更加荒芜,所以对这里的沙漠化及沙尘暴已习以为常。
    他说,随着国家提倡环保及这些年神父的教导和所做的事情,他们渐渐明白赖以生存的状态是贫困落后的,也明白到即使是情况恶劣,他们可以想办法改变。另一农民教友张詹文坦言,植树治沙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为农民来说细微之处是比较不容易察觉到。
    他又说,信仰为他们是一种寄托,也是生活的动力与源泉。对待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们只能祈祷孩子们早日长大,生活得比他们好一些,不再为生存而担忧。

本文标题:甘肃:沙尘暴减少,教会协助农民终有收成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