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切恩典源于主

—— ——访江西教区王飞神父

2020-07-02 19:08:26 作者:孔喜慎 来源:信德网

舍家别亲修道路,历经坎坷经验主,翻山越岭牧羊群,生死离别病中悟,唯主是赖万事空,宝贵生命不虚度。此乃江西教区王飞神父的真实写照。5月14日,笔者有幸对王神父进行了采访,深切感受到他在磨砺之中怎样感悟修道真谛,在风雨中如何体验奉献生活的美好。磨难让他提升生命,疾病让他彻悟人生。如今的他,虽然疾病缠身,却能够在天主的爱内享受生命的自由、生活的真义。为了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他,我们从他的家庭背景谈起。

2019年王飞神父晋铎16周年庆典


一、家庭信仰 影响至深

       王飞神父出生于内蒙古一个世代教友家庭,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三个妹妹,他是父母膝下唯一的儿子,自幼聪慧好学,乖巧懂事,倍受家人宠爱。父母信德坚深,热心出众,一切为信仰让路。王神父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他儿童时代,父母不论多忙多累,每天早晚都会带着孩子们祈祷不辍。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每天让我们几个孩子跟着一起诵经祈祷,无故不参加,谁都不许用餐睡觉。”而且,父母常和孩子们谈及外公外婆的热心善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不论去哪,步行为先。当年外公外婆的村庄没有教堂,参与弥撒需要到几里外的另一个村庄,无特殊情况,外公外婆每天都会步行几里路去参与弥撒,不论是骄阳似火的夏季还是寒凝大地的冬天,风雨无阻,冰雪无拦,这种对信仰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了王飞。小小的王飞在这样浓厚信仰氛围的熏陶下,对教会有了认识,对天主有了概念。


二、伟大父母 奉献儿女

       稍长,王飞便每天在弥撒中为神父辅祭,也因此他与神父接触频繁,看到教友们对神父言听计从,格外尊敬,这让王飞对“作神父”产生了兴趣,天主也是用这种思想吸引他的目光,他说:“当时我想,作神父不错,将来我也要去修道。”圣召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埋在了他的心田。

      王飞读初中时,思想产生了动摇,一时间对父母告诉他的信仰产生了怀疑。

      王飞的大妹妹在十几岁时,蒙主恩召,矢志修道,当她把此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虽有不舍,却在割舍中承行主旨,母亲说:“只要是天主要的,我绝不阻拦。”就这样,大妹妹迈出家门,走进了“德兰小妹妹会”。如今已发终身圣愿,在家乡教会服务。

      大妹妹进会一年之后,1993年,初中毕业的王飞参加了工作。然而,他总感觉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世俗的一切对他毫无吸引力。于是为了儿时的梦想,为了真理的追求,决志弃俗修道。他说:“当时我想,我看看到底是父母告诉我的对,还是老师们说得有理,我必须弄清楚人到底是天主造的,还是猿猴变的。”然而前面大妹妹已经入会修道,他又是父母唯一的儿子,是他们年老时的托靠。当他向父母吐露心愿时,父母的心情可想而知,儿子一走,也就断了这个家的“根”,任何一位作父母的,都会有难以割舍的情感。然而,王飞的父母视天主的旨意胜过一切,对天主完全信托,对儿子全然奉献,想的全是天主的意愿。母亲只对儿子郑重地嘱托一句:“你要作神父,就一定作个好神父,不然就回来,家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这句话,王飞神父铭刻心中,牢记不忘,在以后的修道生活中时常在耳畔回响。就这样,王飞告别了父母来到了江西南昌备修院。

      王飞这一走却遭到了整个家族的强烈反对(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儿),不仅如此,就连一些村民都对他父母说:“你家就这么一个儿子,还让他去修道,出什么风头啊?”各种闲言碎语从四面八方向王飞的父母袭来。然而,父母无视流言蜚语,双目只注视基督。而王飞在种种反对的声音中也从未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质疑。

      就在王飞走后两年,他的二妹妹也被天主感召,对奉献生活满怀憧憬。论人性,这为已经奉献了两个孩子的父母来说,实属不舍。但是,当二妹妹也向父母表明心意时,父母却含泪向天主说“是”,母亲坚定地说:“天主要的,我都给。”于是二妹妹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加入了“方济会”,如今也已矢发终身圣愿,服务于修会。三个孩子在父母的勇敢割舍和慷慨奉献下,全都走上了奉献之路,实践主交托于他们的使命。


三、倍受磨砺 南下上海 

      在江西南昌备修院的王飞修士,由于南北方气候、饮食和习惯上的不同,让他身心倍受折磨。饮食上,北方习惯吃面食,而南方却一日三餐全是米饭,王修士相当不适应,胃口经常不舒服。气候上,北方比较干燥,而南方却非常潮湿。在炎炎夏季,宿舍里没有空调,闷热潮湿,王修士与几位从北方一起过来的修生,晚上便把凉席直接铺在潮湿的石灰地上才能入睡,然而潮气却慢慢侵入了身体,王神父说:“今天一些身体疾病就是由于当时睡在潮湿的地上所导致。”

      当时修生们两年不让回家,有几位修生由于各方面的不适应便离开南昌,返回了北方,而王飞却在艰难的环境下赖主恩佑,坚持了下来。

      备修院年满两年后,王修士背上行囊踏上了回家的列车。到家之后,由于在南方各方面的不适应,他本想不再回来了。然而,天主想要的,祂总有办法。就在王修士打消念头的时候,上海佘山修院正好招生,王修士对当时的“大上海”非常向往,愿前往体验。但是,招生条件是,修士必须在备修院满三年,而他却只有两年的备修院生活,再加上当时修生比较多,考上海修院需要排队等候,因此没能轮上,他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儿。然而临近考试时,主教向佘山修院负责人请示:“可不可以多几个修士参加考试。”没想到,主教的一句话,佘山修院就给王修士开了绿灯。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离考试仅有几天时间了。即使如此,他也如获福音,竭尽全力,加紧复习。然而答完试卷后,能否考上王修士心里也敲起了小鼓,没敢抱希望,因为毕竟复习时间太短。但是,让他做梦也没想到,在不期待中喜讯却突然而至——他被上海佘山修院录取了。他感恩地说:“天主非常奇妙,祂总是让我在出乎意料中感受到衪对我的恩召,引领我走在祂旨意的道路上。如果这次不被录取,我可能就改道而行,放弃修道了。这更让我体验到了天主对我的特殊召叫,如今回想起来满是感恩,我常对天主说:‘是祢引诱了我,吸引了我到祢面前’。”


四、荣晋铎品 艰辛牧灵

       在佘山修院6年的修道期间,王修士爱上了这种规律且安静的修道生活。在神学课程中他发现了天主才是真理。经过大修院的陶成和自己的准备,于2003年在南昌主教府晋升铎品,且又重新回到了江西教区。

王神父在弥撒中讲道

      刚刚晋铎的王神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计划为主大干一番。他说:“第一次穿着祭衣走上祭台的那一刻,我的理想远大,想干出一番业绩来。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却是我始料未及的……”

      王神父工作的第一站便被主教委派到一个偏远穷困山区任本堂神父,他成为该地教会的第二任本堂。当他到达那里的时候,面对真实状况,心中的理想一落千丈。这里只有几间旧教堂,教友没几个,年轻人外出打工,教堂内不见人影,平时只有三五个年迈的老人进堂参与弥撒,主日天也就三十人左右,没有大堂口的隆重礼仪,没有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氛围。教堂的院子里没有附属建筑,更没有神父住处,可谓一片荒凉。惆怅之情、受挫之感刹那间涌上心头。

      王神父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圣堂,放下行李,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思虑修道的意义。就在此时,脑海中突然闪现耶稣所说的话:“我来不是为承行我的旨意,而是承行派遣我来者的旨意。”这句圣言给他指明了方向,让他获得了力量,他说:“来到这里后,我感悟到,作为神父,不是我要为天主做什么,而是天主需要我为祂做什么。我只不过是天主的小小工具而已。”即使是一只羊也值得牧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守候、去寻找、去喂养,全世界的价值也不抵一个灵魂贵重,因为每一个灵魂都是基督宝血的代价,都是天主不能放弃的子女。

      于是,王神父调整心态,撸起袖子干了起来。先是想办法筹资,在教堂里盖起了附属房,解决神父的住房问题。因为这里教友们的情况特殊,要么丈夫是教友妻子教外,要么妻子是教友丈夫教外,因此神父如果长期吃住在教友家实在不方便,很容易为家庭带来纷争。在建筑过程中,王神父亲力亲为,搬砖弄瓦,活像一个工人。

      住所稳定之后,王神父选择自己动手做饭,不麻烦教友,一日三餐极其简单,不得已时自己去菜市场买点菜。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发展教会,牧灵福传上。他徒步翻山越岭,走家串户寻找羊群,耐心劝勉,有时要攀爬几公里的山路才能找到教友们,其辛苦可想而知。哪怕只有一个教友他也要上山去为其行圣事,做弥撒,讲道理。他说:“有时只有一个人参与弥撒,我也会提前认真准备道理。没有教友听,我就讲给自己听,这不仅对我自己有益,我认为这更是对弥撒圣事的尊敬。”如果一看祭台下面只有几个教友就感觉没劲,放弃讲道,这是不负责任。王神父在这样的堂区,这样的牧灵环境中,一干就是8年。8年的传教多是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脚,方便的地方才能搭个班车。

      除了辛苦牧灵,神父非常重视神业,拜圣体、看圣书、祈祷不辍,充实生命,丰富生活。同时这也是他获得天主恩宠的渠道和力量泉源,是孤寂中的慰藉。他尤其爱看《圣人传记》,他说:“当初那些外国传教士离家弃国,飘洋过海来到中国艰难福传,有些竟然死在了中国,永远地睡在了中国的泥土里,与国与家永久诀别,这种为福音舍弃一切、不畏艰辛、不惜生命的精神给了我很大鼓励,我的困难和辛苦无法与之相比。”

      神父的热心牧灵和谦卑的态度深深印在了教友们的心坎上,点燃了教友们对信仰的热情。

       2013年,王神父被调回主教府,负责主教座堂的维修工作,并担任吉安堂区副本堂。


五、厄运之后 感悟生活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生没有尽如人意,生活不会永远春天,四季有轮回,生命也有苦辣酸甜,生死离别,疾病健康不是人能说了算,人只能在现实中接纳,在痛苦中升华。2009年,王神父年仅67岁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6年之后,同样年龄的母亲又罹患癌症卧床不起,一年之后辞别人世。无论王神父有多么不舍,面对父母的死亡他只能面对和接受。王神父在双亲离世的悲痛中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面对死亡的无奈。他说:“父母的离世,我深深感到了人的无能,不管怎样,我都没办法多留他们一分钟,那种对死亡的感悟对我的生命影响很大,让我懂了很多。”

       作为家里的唯一儿子,从世俗方面来讲,他没能给父母太多,却让他们失去了不少。他说:“其实我们兄妹三人修道,真正牺牲和奉献的是我们的父母,是他们承受了太多的重负,奉献了太多的牺牲。”的确,修道人忠于圣召,实践使命,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才能让他们得到慰藉,才对得起他们割舍奉献的每一滴眼泪。

     有修道人常说:“父母在,就有家,父母不在了,也就没家了。”这样的法说道出了修道人的真切感受。王神父面对父母的病故很长时间走不出来,最终还是从心里承行主旨,奉献痛苦,在承受和感悟中让他的心与天主更近了一步。

        母亲去世后不久,厄运之神再次降临,王神父修道的大妹妹又患病住院,做了手术,王神父知悉此事后,既心疼又无奈,心头又多了一份牵挂,对人生和奉献生活又多了一份体验和思索。他越来越发现,天主才是修道人的唯一。他完全把妹妹交托于主,不断祈祷,承行主旨。

       没想到,紧接着2017年,无情的病魔也向他自己袭来。一天,王神父突然感到头痛难忍,到医院检查后,诊断结果为脑积水,医生说,严重了还会影响到脑垂体,需要做开颅手术。医院的诊断对毫无准备的王神父来说如晴天霹雳,实难接受。当他征求主教意见时,主教建议他去北京再做检查。到了北京,医生说开颅手术风险很大,不到危及生命、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不会给病人做这种手术。于是王神父返回教区,在祈祷中面对病苦,在信赖中交托于主,带病继续工作。

      令人没料到的是,回来之后的一天,王神父早晨起床时,突然感觉听力严重受损,只能听到一点点声音。他一时不知所措,知道这对于一位神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才刚刚43岁啊!王神父在疾病面前再次感悟修道真谛,寻找天主的旨意,在祈祷中体会耶稣的心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他说:“这些年来,历经各种磨难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灰飞烟灭,现实把我的理想击了个粉碎。我深刻地经验到,这一辈子啥都不是我的,只有放下自我,承行主旨,生命扎根基督,生活抓住基督,才会实现修道的价值。为修道人来说,除了天主,一切皆空虚,只有天主永恒,只有基督之爱永恒。除了天主,我一无所有,如无天主,我一无所能,一无所是。如果没有天主,生命是枯萎的,生活是乏味的。”

      王神父分享,曾有一位神父,刚刚被祝圣后,心怀壮志,以为理想会在奉献的蓝天上展翅翱翔,这位神父曾说:“牧灵一年之后我要让多少多少人领洗……”没想到,一年过后,这位神父倒是在自己的堂区养了200多只鸭子,理想与现实之悬殊令人难以想象。的确,有时我们的想法不一定是天主的想法,圣经上耶稣说:“就如天离地有多高,我的行径离你们的行径,我的思念离你们的思念也有多高。”(依55:9)

       王神父认清奉献生活的意义后,看淡了一切,放下了很多,天主成为了他唯一的执着,一切财富,喜乐泉源。他不再为自己而活,只看天主的心意。就如圣保禄宗徒所说:“凡以前对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为了基督都看作是损失,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祂,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斐3:7-8)这也是今天的王神父的心理写照。

     当笔者问及王神父面对精神上或身体上的种种打击,有无抱怨过天主时,他说:“我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我相信,天主的旨意绝对高过我的意愿。刚刚损伤听力后,我每天在弥撒中为此祈祷,就像耶稣治好那个聋哑人说:‘厄法达,开了吧!’但是直到现在,我的耳朵也没有开。天主愿意的我也愿意,一切都不是我的,连我自己都不是我的。表面来看,我失去了很多,但从灵性方面来讲,我收获更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每一个境遇里都有天主的美意。

      谈起人际关系的话题时王神父脱口而出:“在与人相处时,我不争也不抢,和谐自然会来。”简单的两句话却点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很多破裂的人际关系都源于“争”和“抢”。然而这不争不抢却是扎根基督,放下一切的自然结果。


六、他人眼中的王飞神父

      上海黄人教友说:“在与王神父接触的一段时间里,我感受了他的谦卑、务实和奉献精神,平时话语不多,从他的言行举止中透露着对主对人的真诚之爱,对于牧灵尽职尽责,埋头苦干,不放弃任何一只天主的小羊。为了牧放羊群,他不惜辛劳,不畏艰苦,翻山越岭,徒步而行。无论环境顺逆,身处何种境遇,他都一味承行主旨,安心顺命,毫无怨言。同时作为父母的唯一儿子,毅然决然地随主召叫,放下一切,奉献终生,令人敬佩。”

      “初次与王飞神父见面时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憨厚朴实,话语不多,说话带着北方的口音,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神父的听力很差,有时我们跟他说话他是听不到的,但他还是以微笑回应我们。他吃苦耐劳忠于使命的精神令教友们翘起大拇指,即使在病中,也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在负责修整主教府期间一直是带病工作,任劳任怨。”江西教区夏凌教友告诉笔者。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祈愿王神父与主携手,与主恩同行,用心和生命去描绘铎职生活的美丽画卷,让羊群更肥壮,让主荣更显扬。


本文标题:一切恩典源于主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