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四川:南充教区西山本笃院开堂盛典


2015-01-26 09:38:42 作者:姚远强 来源:信德网

    2015年1月24日上午九时,西山本笃院内南充唱经班、乐队、腰鼓队的教友共聚此处庆祝本院开堂,祝圣弥撒由南充教区主教主礼,四位神父共祭,弥撒中,陈功鳌主教以本笃为此堂的主保,起名本笃堂,讲述了西山本笃院的历史,以促进福传。

    南充西山本笃院经由罗马传信部和罗马修会圣部批准而成立的,传信部1928年11月8日《谕令比国圣安德肋修院遣发会士,前往中华民国四川成都代牧主教区内,分设会院,其地点当将于最近时期内,划归中华本籍主教管理之区。》罗马修会圣部于1929年元月30日布告《中华民国四川省成都代牧主教区内,西山圣伯多禄及圣安德肋修院,准予依法正式成立。该院可附设法定之初学院一所,又该院今尚隶属于比国之圣安德肋修院。须院务发达至相当程度,圣本笃会会章及现行之院制。许其自行独立时,方与圣安德肋修院脱离关系。》
    早在1926年,比利时人魏德明和印尼人杨安然辗转来到南充,选址西山筹建本笃修院,他们带来了两株加那利椰枣树,栽种于此。 当年,比利时圣安德肋总修院为何选中这里修建本笃修院,至今仍是个谜,但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或许是被相中的一个原因。
    1927年5月二位神父(佘同仁司铎和高克谷司铎)受命比利时圣安德肋总修院之命,不远万里启程前往中国,筹建本笃院的教务。翌年5月才抵达四川成都。长途旅行,加上自然条件恶劣,高司铎身体遭受病毒侵蚀,极度虚弱,只好暂时栖居成都修养。6月初,又另由赖劳西神父引带佘同仁神父前往南充顺庆选址。最终选定在四川南充西山边一个叫翁家沟的地方筹建本笃院。这里背靠西山,伴有泉水小溪,景幽地僻,人迹鲜至,面朝东南,放眼眺望,整个南充城一览无遗,实乃天生建修院之佳所。
    1928年年底开始动工,直至1930年腊月中旬,西山天笃院先期工程才算落成。整个工程基本是由时任天主教南充教区首任主教王文成督办完成的,并由王文成主教亲自主持举行了祝圣典礼,佘同仁神父为第一任院长。其后几年,又进行了扩建。期间所有建设费用均为比利时圣安德肋总修院赞助,耗资甚巨。西山本笃院是本笃会比利时圣安德肋总修院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修院。后来佘同仁在此创办忠义神哲学院,忠义小学。
    抗日战争时期,印尼华裔神父杨安然修士曾多次往返南充和重庆之间,这位外国传教士受中国抗日的影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十分愤慨,并对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寄予很大的同情,继而产生为中国的抗战做点事的想法。
    1938年,杨安然在重庆通过“中法比瑞同学会”的关系,参加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海外通讯社,并任通讯员。杨安然在海外办起了《法文周刊》,自任总编辑,为抗日战争在国外作宣传,唤起国际社会广泛同情。期间,杨安然与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相识,宋美龄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信奉基督教的宋美龄和信奉天主教的杨安然成为好友。
  一次,宋美龄在重庆遇到杨安然,向他表达了学习法文的意愿。正忙于海外宣传的杨安然自然抽不开身,他向其推荐了魏德明。
  与杨安然一样,魏德明也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寄予同情,并经常走动于南充与重庆之间。经杨安然的引见,魏德明与宋美龄见面后,被其学习热情所打动。宋美龄诚恳地向魏德明学习法语,并很快掌握了不少日常用语,这对她的交际很有帮助。
  蒋介石对宋美龄法文学习的进步,十分高兴,并对魏德明产生好感,一心想送点东西作为回报。再加上杨安然的《法文周刊》办得有声有色,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其宣传,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反响,不少海外华人和对中国同情的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战时物资。蒋介石因此决定,向杨安然和魏德明所在的南充西山本笃修院赠送一台风力发电机。
    据《西山本笃修院志》载:1939年,蒋介石在重庆官邸接见了时任西山本笃修院院长的文嘉礼,亲送风力发电机。同时,还送了一台收音机以及皮袄、两只英国长毛狗。随后,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亲自押运上述物资到南充,并督促其施工,让风力发电机落户西山顶,还为风力发电机投入运行颁发了执照。风力发电机的安装,使西山本笃修院用煤油照明成为历史。电灯出现的该本笃修院,成为西山上的大喜事。
  1946年,西山本笃修院院长文嘉礼在成都羊市街修建楼房,并挂出“中西文化研究所”招牌,将西山本笃修院的图书、资料及资产搬往成都。

1948年,西山本笃修院迁往成都。

    解放初,停止教会活动,文化大革命受到冲击。72年由南充市(现在顺庆区)将本笃院划归南充市无线电厂作生产厂房,80年代初归还天主教会。
    1985年本笃院经过修葺、扩建现在已具规模,是救赎灵魂、净化灵魂的圣所。西山本笃院是本笃会比利时圣安德肋总修院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修院。与众多教堂不同的是,西山本笃院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格局,很多细节上融合了中西方元素:中国情节的青砖青瓦、朱柱红梁、飞檐雕窗、楹联匾额;以及西式的圆窗,回廊等等.....大概设计者有着推动天主教义中国化的理念,产生了这一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这座庭院作为天主教徒的修行之所的历史,不到二十年。上世纪四十年中后期,因为战争,经费不济,难以维系,传教士相继撤走,图书、资料及资产搬往成都。这座空置的庭院,后来先后成为书院、部队医院、无线电厂,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交归天主教会,这里又再度成为天主教的宗教场所。不仅旧的庭院得到修复,还建了宗教广场,塑了圣本笃像。纯西方风格的耶稣善牧亭、圣母怜子亭、若瑟亭、安息所等建筑出现在山林中。山林中的道路得以整修。盘旋向上的山道旁,塑着反映耶稣蒙难、复活故事的十五座群雕及碑文,让人们一路上去,自觉不自觉感受着当年这位西方圣人的磨难和他坚强的信念、明净的心灵。
    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西山本笃院可算做一个典范。充分体现了当时刚恒毅主教的圣意:积极地推动中国天主教的本土化进程,避免全盘西化,包括在圣艺与教堂的设计上本土化。

本文标题:四川:南充教区西山本笃院开堂盛典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